川味名菜–宮保雞丁

餐桌上的料理,除了填飽口腹之欲,也是生活中重要的一環。家中的料理,可以是家人美好記憶的連結,可以是自然食材與餐桌的橋樑,亦可是古今傳統與智慧的傳承。吃得好、吃得懂,邀請您與家人透過聽聽料理述說的故事,在熟悉的料理中,發掘全新的箇中滋味,使身與心皆得飽足!

當提到中式料理的「川菜」,不知道您對該料理會有什麼印象呢?大部分人可能立刻聯想到椒麻、麻辣等特色,但其實川菜可是蘊含更加豐富、精細的一種料理呢!鹹香、開胃、講究的料理精神,在川菜中是不可或缺的,正如風靡各地的「宮保雞丁」便是一道知名代表。今天就讓我們透過宮保雞丁,認識菜餚當中的有趣故事吧!

川菜在中式料理中算是歷史悠久的菜系,大約可以追溯到戰國與三國時代。由於秦朝與漢朝時期,有大量商業與生產的技術,隨著移民進入四川地區。再加上張騫出使西域後,引進了大蒜、黃瓜等食材,料理方式就更多元了!在烹調方式上,川菜對於風味與原料搭配十分講究,甚至有七滋八味、24種風味等區分,可見在川菜在烹飪上毫不馬虎呢!

關於川菜中的名菜「宮保雞丁」,則要從清朝的官員:丁寶楨總督說起。丁寶楨是清朝推動自強運動的重要人物,也曾經擔任當時的四川總督。相傳他對於烹飪十分講究,並且喜歡吃辣炒雞肉,因此他在任時,曾多次與廚師改良家鄉料理「貴州辣醬炒雞丁」,到山東時演變為「醬爆雞丁」,之後到四川則轉為「煳辣荔枝味雞丁」。至於名稱的「宮保」是以丁寶楨的官位「太子太保」為命名,這道菜餚也成為他宴請貴賓的知名菜色之一。

傳統的宮保雞丁通常會加入辣椒、花椒與花生米,而且大多使用雞腿肉。同時糖醋的比例,可以增添酸甜的滋味,川菜中稱為「荔枝味」,爆炒中產生的焦香味則是稱為「煳」。軟嫩多汁的雞腿肉、熗辣與辛香、酒香與酸甜,宮保雞丁正是由如此豐富的味道層次共同累積而成。

如今宮保雞丁已經衍伸出許多食譜,大家也可以參考看看不同配方,正如當年丁寶楨總督透過烹飪與改良,找尋著自己心目中喜愛的味道,同時也是回味家鄉的滋味。相信透過嘗試與分享,您也能做出屬於自己的「家香味」的!

文:牛膝草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